教学培训基地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护理类)依托国家“双高计划”护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采取“学校+行业/企业”模式,突显职业教育和生命周期护理特色,按照“横向合作共赢,纵向分工协作、资源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构建护理“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协作共同体,建有135名专家的培训专家库,实施分层分类“菜单式”培养。近三年,合作开展教育部“职教国培”等教师国培项目11个,持续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1995年被原国家教委批准为首批“全国职教师资培训基地”,1999年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2022年获批“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承担了“职教国培护理专业骨干教师示范项目”“职教国培护理专业带头人示范项目”培训任务。 基地以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构建职业教育校企联合体,有效落实前沿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持续加强训后跟踪,探索职教师资培训新模式。
国家开放大学
学校教师培训情况由各学校根据统一要求提供文字说明
滨州职业学院
滨州职业学院“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以教师发展中心和智慧康养实训基地为依托,共7000余㎡,设有多功能理论教学功能区和智慧康养综合实践教学功能区,与行业企业共建共享,校企合作、德技并修,致力打造服务护理类教师双师素质提升平台。获批立项以来,承办4项国培、1项省培、1项“双高引领”项目,对口帮扶中职教师培训项目2项,累计培训4245人日,学员结业率100%,有效地助推了教师教学、科研、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建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国家级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建设实训基地。连续14年承担安徽省教师培训任务,连续3年承担国家级教师素质提升计划项目,以“优秀”等次通过安徽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评估。获批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以来,已培训515名骨干教师,内容涵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企业实践等,深受学员好评。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国家“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利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地和高校思政队伍研修基地的综合优势,突出医疗卫生学科特色,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以最优秀的老师培养更优秀的老师”,培养“能教、会教、善教”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基地在立足广东(尤其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上,线上线下结合,跨省域帮扶华南、东部沿海及西北临床带教师资培训,并逐步发挥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辐射作用。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基地以学校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为主体,联合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国科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汇标检测技术中心、烟台富美特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6个核心成员单位和20余个一般成员单位共同建设,依托行业龙头、产教融合型企业,对接食品行业新技术、新职业场景,汇聚资深校企专家、技术能手形成培训专家库,开展食品类“双师型”教师各级各类培训。 2023年以来,基地相继开展了“进出口冷链食品”专题培训、举办了“2023(第十三届)食品微生物检测与控制技术交流会”、承接了“职教国培”示范项目畜牧业类专业带头人培训等项目,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为服务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教师培训情况由各学校根据统一要求提供文字说明
中国药科大学
基地由中国药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牵头,联合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江西省医药学校、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药大制药有限公司4家核心成员单位,紧密结合新时代医药产业发展对医药人才培养的具体需求,积极探索“双师型”教师素质提升路径,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与制度建设,共育共享专业培训教师团队,努力打造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基地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精神,落实“职教20条”要求,形成新时代高职院校教育类专业“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培训新范式。探索和实践“专题式培训与订制化研修结合”“短期集中研修与中长期跟岗体验结合”“线下深度参训与线上补充学习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元化培训模式;构筑并持续完善由硬件优、师资优、资源优、管理优组成的基地培训“四个优”支撑平台;打造以“师德师风与职教政策”“幼教理念与保教实践”“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社会服务与自我发展”等维度为核心的研训内容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
基地对标“双师型”教师能力结构及形成规律,结合国培、省培、市培等各类培训的目标和需求,为不同类型培训定制化开发教师培训课程体系与实施方案。深化“成果导向”师训理念,创新打造“专家伴学式”师训模式,逐步提升培训过程和结果的双重评价质量和受训教师的收获感,培训效果显著,学员普遍感到受益匪浅。新形势下,我们将继续推进“双师型”教师培训和基地建设。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以国家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为基础,联合江西华天虚拟仿真示范基地(国家级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江西科骏实业有限公司(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九江职业大学(江西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提前在浙江(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上海(上海工艺美术学院)、湖南(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山东(济南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市布局长期固定的培训点,开展“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研修”“企业实践项目”等培训项目,为全国职业院校提供超过22年的双师型教师培训业务,参训学员超过20000名,遍布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培训成效显著。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以及 “双一流”建设高校,拥有2个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和3个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是中组部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2022年,联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和河南省中原未来教师教育研究院6个核心成员单位申报成为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基地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和师资团队,立足陕西、面向西部、辐射全国,传承教育部西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教育部西北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的优势,建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教育部教育立法研究基地等。近年来,基地承办多项国家级、省级职业院校师资培训项目,与国内多所高水平职业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了多个“实习实践基地”,助力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国家“双高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优质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湖北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基地,襄阳市教师培训中心。2022年10月,联合常州市钱璟康复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康轩文教图书有限公司、武汉亿童文教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行业龙头单位申报成为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北京语言大学
基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贯彻二十大精神,聚焦于服务国家文化战略,致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基地扎根北京语言大学深厚的人文传统和国际化土壤,依托教科研专业优势,采取多学科融合视角,助力推进普职融通和产教融合。基地全面融入“讲好中国故事”的伟业,服务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基地围绕中小学读写教师培训,构建以知名院校教授为主的培训团队与行业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基地开展青少年读写教师专项短训;举办“中文读写教师大会暨读写教师精研工作坊”暑期培训。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土木建筑大类土建施工类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由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校为核心成员单位组建,通过组建高水平培训团队,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共同体成员单位在专业领域和培训工作中的特色优势,为“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培训和企业实践平台,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能胜任职业教育工作的“双师型”教师。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拥有国家、省部级研究基地52个,是首批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首批“职教国培”示范项目承训单位,承担职教国培省培项目十余年,培训职教教师两万余名,具有一流的培训设计水平和丰富的培训资源经验;学校联合国内外职业院校和知名企业,服务以语言类为主,覆盖管理类、传媒类、国际类等领域职业院校教师及管理人员,打造服务一流、示范引领、辐射全国的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和服务中心。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教育部设立的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之一。基地聚焦石化产业绿色、安全、智能化发展新趋势,在江苏、甘肃等地建有理实一体化实训场所近2.5万平方米。2022年投资1800余万元,校企共建省级化工虚拟仿真实训基地,2023年面向全国开展教师培训和专项技术培训2000余人次,依托基地,获省级教学名师1名,获国家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在线开放课程6门,十四五规划教材3部,获大学生挑战杯国赛金奖1项。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生物与化工大类化工技术类专业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依托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专业等7个国家级项目专业,现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50余人,构建了“岗课赛证”四元融合的“双师型”教师发展路径体系,创新了“双师型”教师发展双向驱动系统,典型做法入选首批全国高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基地将充分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培养培育大批化工技术类“双师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