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案例——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发布时间:2022-05-08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自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近两年的建设过程中,团队紧紧围绕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领域,优化师资结构、聚智赋能,积累了丰富的团队建设经验,取得了突出建设成效。

一、建设进展

团队严格按照建设方案,保质保量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2019年和2020年任务完成率达100%,2021年任务完成率达90%,并在各项工作中锐意改革,形成了良好建设经验。

(一)师德引领建立团队长效运行机制

坚持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首位度。制定并实施《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等制度文件,实施思想铸魂、课堂育德、典型树德、管理立德“四位一体”师德建设工程,培育“四有”好老师。

强化科学规范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支持计划》,构建构化团队运作机制与组织模式,实现校企人才有序良性互动,保持团队活力。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助力人才成长。制定并实施《教师聘任工作实施细则》,破除“五唯”,推行代表作清单制度,构建以师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多元评价机制,将团队建设成效与个人考核和聘任挂钩,激励教师职业发展。

创新激励制度激发团队内生动力。制定并实施《教师奖励实施办法》,建立以贡献、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绩效分配动态调整机制,激发团队成员创业内生动力。

(二)“二五四”模式培育一流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

打造“结构化”专业群教学团队。构造“双师结构”,依托平专业群产学研用协同台,与京东、安川首钢机器人等企业深度合作,构造相对稳定的学校教师和产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完善“技术结构”,依据智能感知、智能控制、智能机器人、数字化设计、智慧能效等方向教师需求,引进和培养并重,构建教师人人有技术方向、个个有技术特长的协同育人良好局面。

图片76.png

构建“二五四”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育模式。依托“两线并进”——党政齐抓,师德与业务并进,培育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实施“五大提升”——在机电类师资国培基地基础上,与施耐德电气、京东、西门子等龙头企业共建北京市智能设备技术“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实施“专业建设能力、教学能力、数字资源开发应用能力、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五种能力提升工程。实现“四类培育”——聚焦团队专业建设、人才培育、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服务方向,依据教师特点特长,制订“一人一案”定制化培养方案,逐层递进打造“行业专家、教学名师、技术大师、技能名匠”四类人才。

(三)三模式同步升级培养高素质数字化人才

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升级,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汇聚学校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行业企业先进智能设备、科研院所领先智能技术,多主体协同育人,支撑数字化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升级,校企合作,规划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学习课程、学习场所、学习模式、学习类型”五要素,打造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教学模式升级,教学与产学研衔接,由真实工程案例抽象出模块化教学项目,将岗位真实工作过程转化为项目实施过程,开展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依托“融合课堂”实现智能化学习,培养高素质数字化人才。

二、建设成果

(一)取得丰硕成果,团队水平大幅提升

团队领军人才实力突出。张春芝教授荣获“北京市人民教师提名奖”。成为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先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电工项目裁判长、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裁判长和世赛专家。

图片77.png

团队教师能力显著提升。获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获人社部组织的国家一类大赛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大赛职工组二等奖。

团队教师教研成果突出。先后主持北京市社科计划重点项目《基于北京城市新战略定位背景下的高职机电类专业设置与定位研究》、北京市教改课题《职业院校特色高水平智能设备应用技术骨干专业群的建设与研究》、《职业院校“1+X”专业能力证书的探索与实践》、教育部研究课题《模块化课程教学设计及教学改革研究》、全国机械行业重点课题《服务城市运行保障,高职机电类专业群智能化转型升级路径和模式研究》。

团队教师科研成果显著。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煤炭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中国产学研奖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

图片78.png

(二)入选国家双高,专业实力显著增强

专业实力不断提升。专业群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北京市特色高水平骨干专业群建设名单,共建北京市“计算智能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入选国家首批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成为北京市国家“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入选智能机器人专业群国际影响力50强。

图片79.png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张家口职院等“结对子”培养冬奥场馆设备维修人才。服务军民融合战略,与海军航空大学合作培养海军士官。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承担教育部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项目,牵头制定的自动化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被赞比亚确定为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主持国家大赛,牵头制定首届乡村振兴技能大赛规程和评分体系,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保障首都重大活动。承担“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国庆70周年大型成就展、国庆70周年阅兵电气安全隐患排查任务。服务北京冬奥会,与冬奥组委合作开展冰雪场馆设备维护人才培养。

图片80.png

(三)产教融合深入,社会贡献日益提升

打造特色产业学院。校企共建施耐德电气、京东智能设备工程师学院,先后入选北京市特高工程师学院。

联合开发国际标准和证书。与施耐德电气、汇川公司、有色集团和北京市电研所合作,共同开发“一带一路”电工职业技能标准,研制能效管理应用工程师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

服务产业升级成效显著。依托北京市“计算智能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等技术服务中心,先后开展玻璃清洗机器人研制等28项技术服务工作,取得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和系统等国家专利40余项,为施耐德电气、北京市自来水、北京中丽等企业开展员工培训,开展电气安全执法人员和企业电气安全员培训,累计10000余人天。

图片81.png

图片82.png图片83.png

三、示范引领

(一)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介绍经验,引领职教团队建设

2021年,在教育部介绍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改革建设情况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中,学校党委书记高喜军作为122个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唯一代表,与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局副局长刘冬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于发友共同出席发布会,现场分享了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经验,有效示范引领了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建设。

图片84.png

(二)牵头国家职业教育目录修订,引领职教专业升级

2020年,教育部为对接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启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订,我校牵头承担国家职业教育自动化类专业(中高本)目录修订任务,成果获得各界认可,《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已正式发布。2021年,我校主持职业教育装备制造大类13个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同时主持和参与8个“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持续引领全国职业院校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

(三)获煤炭行业教学成果特等奖,引领职教人才培养

团队聚焦智能设备领域,汇聚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多方主体,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平台,创新“四轮双推动”产教融合模式,秉承培养“懂技术、精技能、擅创新、德技双修”的现代工匠主线,打造“双元育人、五面融通、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课程+社团+大赛+岗位”融通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2020年,成果获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特等奖,有效引领了全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图片85.png

四、结语

依托国家“双高”建设计划项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有了较大突破,取得良好成效。今后团队将再接再厉,以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抓手,砥砺前行,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专兼结合、结构合理,行业有影响、国际能交流的“首善标准”双师型教师队伍,示范引领中国职业教育教学团队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