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师先进典型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案例——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发布时间:2022-05-08

案例名称: “三互通、四结合、五协同、六促进”,四力并举,打造“云计算与大数据运用”国家教师创新团队建设范式

报送团队: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云计算与大数据运用

报送单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图片55.png

2021年10月28日

一、建设概述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云计算与大数据运用团队自立项以来,依托浙江省双高专业群、省优势专业、省特色专业、宁波市特色专业、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省十三五示范实训基地、宁波市重点实验室开展团队建设。

团队围绕服务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树立“协作、共荣”的团队建设理念,通过“合作三互通、培养四结合、工作五协同、机制六促进”,增强教师效力、能力、合力、活力,打造一支立场坚、风气正、能力强、数量足的复合型“四有”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经过两年年的建设,学校先后有2门课程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校作为主要牵头单位的浙江三江职业教育集团获评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2个专业通过悉尼协议专业国际论证,132名学生在浙江省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斩获佳绩(含3个国赛一等奖),国家级标志性成果呈井喷态势,同时,团队立项3本国家十三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5项省部级教科项目、1门浙江省思政课程、获浙江省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1项,浙江省高职院校“互联网+教学”优秀案例一等奖;入选浙江省双高专业学校及专业群,获评浙江省产教融合工程项目;晋升二级教授1人,新入选宁波市领军人才培养工程3人,浙江省交投集团“劳动模范”、“交投工匠”,宁波市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先进个人1人。初步形成面向云计算与大数据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管理科学、专业引领强劲、创新能力突出、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国家教学创新团队,团队建设模式形成一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

二、建设措施

建立起行校共商、校企共建、校院共抓、成果共享的建设机制。学校和行业协会/学会共同商量、商讨,按照行业生产要求和标准,制定团队建设标准和培养目标;以职业需要为培养目标导向,通过院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共享资源,进行团队共同建设;成立学校、分院的教学团队二级管理机构,分别出台校院二级的教师创新团队的管理和保障制度,校院共抓教学团队建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养的人才、建设的教学资源、实训基地、设备、产出的科研成果等实现对外开放,和社会、企业、行业的共享、共用建设成果,实现多方共赢。

     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工作室”2个工作室,“教师发展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工程中心”3个中心,和“双师培养基地”、“教师企业实践基地”、“职教团队培训基地”3个基地,形成合作平台“三互通”、教师培训“四结合”、团队实施“五协同”,激励政策“六促进”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模式,如图1。

1.合作三互通,增强教师效力

通过建立校企、校校的共同体,实现共同体之间的“标准互通,资源互通,信息互通”三互通,强化共同体承载力 。

一是强化校际协同合作。与山东商业、北京信息、广州番禺、天津信息等5所高职院校成立“云计算与大数据运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共同体,团队各成员秉承“标准互通,资源互通,信息互通”的原则,包容互信、优势互补、协同前进,加强交流、加深合作、加快融合,进一步深化专业群建设,提升内涵发展,致力于打造云计算与大数据运用职业教育的愿景共同体、目标共同体、行动共同体,不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推动产教融合深度发展,推动云计算与大数据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大数据时代职业教育的引领者。

团队主要针对 “1+X”证书制度改革、双元育人、模块化教学、教师协作创新等方面,开展专题研究实践。各校专业标准互通共享、网上教学资源互通共享、考证人才等信息互通共享、协同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和模块化教学实践

同时,各专业领域创新团队要建立协作共同体,完善校际协同工作机制,增强立项院校之间的人员交流、研究合作、资源共享,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等方面协同创新。

 图片56.png

图1“云计算与大数据运用”国家教师创新团队建设范式

二是强化校企协同合作。聚焦云计算与大数据运用领域,联合全国云计算大数据职业教育集团、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等,与中软国际、H3C、中电五十五所等企业合作,构建产学研培多方合作平台,打造高度融合共同体,建成浙江省产教融合工程项目--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中心、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开发实训室、工业机器人协同创新基地、卓力智能家电工程中心、“1+X”证书考点中心等。

团队教师通过校校、校企合作建立的共同体,借助外力,释放创造活力,增强工作效力。

2.培养四结合,提升教师能力

通过建立“引育并举、专兼结合、校企互流”的双师队伍三元机制,按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技能大师”三个维度,构建教学培养、企业实践、名师传承、海内外研修的双师培养体系,建立起“学历提升和技能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相结合”、“校内培训和企业实践相结合”、“专职培训和兼职培训相结合”的四结合的培训体系,强化教师的持续发展力。

学校对标新时代“四有”教师标准和职业教育师资要求,先后出台《博士培养工程实施办法(修订)》《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实施指导意见》《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办法》,《教师信息化教学基本能力提升与考核办法》等政策,通过完善“校企融通、阶梯攀升”的教师专业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双能”发展体系,培树一批“双能”栋才。建立健全“双能”标准,开展“名师”“名匠”结对培育、双向交流,全面提升“双能”水平,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3.工作五协同,打造教学合力

成果导向,结构化组建教学创新团队,形成教学、科研工作相互协同、课程模块化资源(教材)建设相互协同、模块化教学相互协同、1+X考证和培训相互协同、教师和学生技能竞赛指导相互协同的“五协同”的工作机制,强化教师同心凝聚力。

(1)优化团队内部结构,形成“课间协同+课内协作”的分工协作机制

通过任务导向、成果导向、个性导向,创新了校企共建共育共有多元化教师团队建设模式,实施“课间协同+课内协作”的分工协作机制,聚焦1+X证书、模块化教学创新、新形态教材建设等主题,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坚实保障。

教师团队分工协作、高度配合,共同实施各个模块的教学,共同指导学生项目实战,共同开展教学评价和反馈,共同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职业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团队围绕分层分类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打造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学科竞赛指导等4 种角色的师资团队。在课证融通基础上,探索专业实践“1+X 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在初步建成的“分段、分类、分层”的三分课程体系中,配备相应的培训导师、认证导师等,校企联动参与人才培养。

(2)重构课程内容模块,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展模块化教学

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对接新一代IT产业的人才要求,按照认识→能力→创造的培养规律,以企业需要和IT产品开发工作过程(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实现、软件测试、产品支持)为依据, 结合技术发展趋势, 确定培养目标(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 并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相应的学习领域及课程。课程模块与岗位技能证书有效对接,构建“平台模块共享、岗位分类分层、创新及实践模块自选”的课程体系。学生可按“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方式选择学习内容, 实现课程供给灵活多样化。构建高技能人才“1+X”教学体系,落实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图片57.png

图2 模块化教学内容

(3)实现教学资源的层次化开发

按“专业群—专业—课程—模块—积件—颗粒”的自顶向下层级模式,系统设计不同层级资源的建设路径。按专业群不同专业的教学实际需求系统开发大数据、云计算、WEB应用开发、移动应用开发等 20个可共享、可组合、可选择的模块,教师再按照各专业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和需求,遴选体现本专业能力的不同模块进行组课,适应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服务“1+X”试点。

4.机制六促进,激发教师活力

从用人机制、奖励机制、津贴分配、职称晋升、进修轮训、能力考核等六方面制定配套激励政策,“六促进”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和保障机制的完善,强化了团队建设的环境保障力。

团结设计出台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机制和创新团队培养模式;学校还出台了《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办法(试行)》《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方法创新工程实施计划》,从机制上确保团队如期实现建设任务。

三、建设成效

1.潜心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成绩斐然

团队牢记“育人”的第一使命,不仅授业、解惑,更传道、树人。在业务上当强将,教学上创一流、治学上当模范,形成了“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深厚治学氛围。

目前,团队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在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省思政课程1门,市级慕课4门,出版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7本,省新形态教材3本;获得国家全国信息化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省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1项;立项国家骨干专业、国际认证专业1个、省级双高专业群1个,省优势、特色专业2个,市级优势、特色、骨干专业3个;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建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与企业共建省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产教融合实训中心1个;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11项,省级技能竞赛一等奖14 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30余项,大学生创新项目立项40余项。

2.弘扬科研精神,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

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团队还注重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及工程应用,努力钻研,力求创新。团队成功申报浙江产教融合实训中心、智能家电宁波重点实验室等教学与科研平台。紧紧围智绕家电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关注热点和难点开展科技攻关,形成以大数据分析、智能语义技术、嵌入式应用为特色的研究方向,引领新一代信息产业的发展。团队成员主持省部级课题10项、市厅级项目30余项,发表专业论文60余篇,被SCI、EI检索30篇次;横向课题到款额600多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30余项软件著作权,学术成果丰硕,团队成员获得浙江省专业带头人、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集团劳动模范、交投工匠、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校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

3.推进产教融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团队联合中软国际、海康威视等行业龙头企业和区域骨干企业,共建具备教学、生产、研发、技能鉴定、企业员工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中心,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彰显产教融合成功范式。

团队教师先后入选浙江省行业指导委员会、首台(套)工作评审专家库、宁波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评审专家库、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企业所得税退税技术评审专家、政府数字化转型评审专家库,并担任软件协会、计算机学会、自动化协会理事,紧密联系行业协会,为人才培养搭建“政校企行”合作的立交桥。

团队教师“产学研用”,推动科技成果转换。团队教师的发明专利“网络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就被企业应用,专利技术已实现商业化批量生产,产值累计达到1000万元左右;多位老师在读博士期间,参与多项国防重大科研项目,并与中国航天科工、航天科技以及中航工业等多家高科技企业合作开展了多项预研和技改项目的研发。

团队教师“科技攻关”,服务企业行业发展。团队老师承担了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累计经费305万元,帮助企业申报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30多项,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