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我校精细化工技术专业团队以教书育人、教学科研为中心,以服务社会为目标,为促进全国精细化工行业发展攻坚克难,成果丰硕。
一、构建“四强”卓越教师团队培养目标体系
基于学校、产业、企业、学生对教师能力的多元需求,以产教融合为抓手,以培养卓越的职业精神传承者、教育教学实施者、关键技术攻关者、产业经济发展服务者为目标,从师德、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四个维度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课程教学设计能力、科研反哺教学能力、行业技术技能,构建了卓越教师团队培养目标体系(见图1)。
图1 卓越高职教师培育目标体系
二、“四强”卓越教师团队培养实践
(一)“心有大我,献身教育”的师德师风建设
团队以“三心三德”做好“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广受师生好评,是我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典范。
1.怀赤诚心,以德立身。
团队成员将教师职业当成事业,时刻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来衡量、要求和提升自己。疫情期间攻坚克难,积极用好专业知识开发了系列消杀产品,无偿提供给社区和公益组织,为复工复产提供保障。朱永闯老师奔赴抗疫一线做志愿者。
2.葆奉献心,以德立学。
团队成员淡薄名利,长期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技能训练、创新创业,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用真爱关怀学生,长期资助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用实际行动坚守“四个相统一”,用坚强的信念和温柔的情感书写着师者“人生引路人”的精彩。
3.树仁爱心,以德立教。
与广西工业职院、汕头职院等开展结对帮扶,提升其专业建设水平。到粤东贫困地区开展“三下乡”活动,开展扶贫政策宣讲和日化技术培训,进行教育扶贫。
(二)“潜心教改,勇于创新”的教育教学实践
团队实施三全育人,勇于教法创新,践行“以研促教,以研育创”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过硬。
1.思政贯全程。
团队实施了行业专家讲授开学第一课、教学名师引领课程思政改革等项目,将学生思政教育与专业、产业融合,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和资源,实现“三全育人”;并依托产业背景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新性地将课程思政搬到基地上,弘扬自强不息、爱国敬业精神,养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课程课程思政成果获全国轻工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
2.教法勇创新。
时刻牢记高职教师第一任务就是教学。不仅主动承担教学任务,而且勇于教法创新,致力教学质量提升,成为令学生尊敬、同行认可的教学名师,获广东省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3项。
勇于课堂教法创新,实施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导向”教学法(见图2),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综合素质。
图2 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导向”教学法
致力于综合实训教法改革,实践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真实项目试错迭代实训法(见图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完成查资料、设计方案、改进方案、实施方案、实训总结,着重培养自主决策、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3 真实项目试错迭代实训法
3.育人高质量。
团队率先提出并实践“以研促教,以研育创”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见图4所示)。
图4 “以研促教、以研育创”的教学模式
以研育创:将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即围绕完成一个科研项目(如一个产品研发)的整个流程来组织教学,由校企双导师组成教学团队全程指导学生,依据项目流程和规范开展教学和研究。学生通过参与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学习工艺开发、配方研发、测试评价、污染控制、生产管理等专业知识,在解决技术问题中实现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创新人格的塑造。学生获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挑战杯国赛一等奖1项、“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1项等50余项省级以上奖励。为日化行业培养了1100余名创新人才,其中100余名成长为企业家,成为我国日化人才培养的摇篮。
以研促教:科研项目成果通过两个途径实现转化:一是转化给产业形成产品,助力产业发展;二是转化成融入教学案例、教材、微课、实训方案等教学资源反哺教学,主持建设了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及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提升教学质量,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同时,服务全国兄弟院校,受益面广,获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科研创新行动
团队长期聚焦绿色日化技术研究,深耕细作,持续发挥先发优势,实现引领型发展,成果丰硕,前景广阔。
1.看得准,敢饮“头啖汤”。
团队立足国家新材料发展战略、广东省前沿新材料产业集群,率先推进科技创新,建有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市级重点攻关项目20项,发表SCI论文20篇。
2.走得正,突围“卡脖子”。
团队聚焦我国日化关键技术问题加快科研攻关,攻克了国外对我国日化行业卡脖子的美白、防晒、防腐等核心技术,研究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45件,获科技成果鉴定评价24项(其中国际领先1项,国际先进2项),获广东省科技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奖6项、广州市科技奖1项。
图4 团队获得的科技成果奖励
(四)“知行统一,甘于奉献”的社会服务理念
团队深度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助力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在国际舞台发扬中国文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厚植企业,成果转化结硕果。
团队教师长期担任企业工程师和技术顾问,承担企业委托的横向技术服务42项,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科研和技术服务成果在环亚集团公司等企业实现转化,研发出来系列畅销品,助力企业新增产值20多亿元,为广东省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2.回馈社会,社会实践谱新章。
免费开展化妆品与生活科普讲座,无偿为农民工、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提供日化技术技能培训12次,提升参训人员的就业创业能力,并推荐到校企合作企业就业106人。承担国培、省培等培训32项,共计13245人。
3.辐射全球,文化传承润红心。
与广东环亚美容化妆品博物馆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发了系列科普资源,吸引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十多万人来学习参观。团队负责人担任广东省化妆品学会副理事长和天芝丽等头部企业技术顾问,多次在化妆品国际会议做主题报告,弘扬我国优秀文化,彰显文化自信。
三、“团结协作,持续发展”的团队建设机制
名师引领,多措并举,目标明确,机制健全,建设学习共同体,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一)硬核“头雁”引领。
带头人龚盛昭教授是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是我校精细化工技术专业创始人,兼职担任广州环亚化妆品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企业经验。承担8项重点攻关项目,授权发明专利32件,出版著作5部,发表高水平论文160余篇。领头雁龚教授带领团队进行专业建设和技术攻关,精细化工技术专业入选国家“双高计划”专业群、广东省一类品牌专业。
(二)卓越“雁阵”齐飞。
团队形成了“团结、拼搏、进取、忘我、奉献”的团队文化。培养了国家教学名师1名、行业教学名师3名,珠江学者3名、金牌讲师3名等一批卓越教师。团队评为首批全国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广东省教学团队、广东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
(三)筑巢固巢引凤留凤。
团队以日化关键技术攻关为研发目标,科学规划团队成员成长路径。以产教科联合中心为平台,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建立健全“青蓝计划”老中青传帮带机制,助力青年教师脱颖而出。青年教师获国家青年基金3项、评为青年珠江学者、全国石化行业教学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