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药品生产技术专业 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总结

发布时间:2022-05-07

2019-2021年,学校药品生产技术专业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着力固化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提升团队教师综合能力、构建“五对接”“课岗证赛”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六步三段双融”教法改革,依托国家“双高计划”以六能五阶为抓手,推进药品生产技术专业国家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取得系列成效。

一、建设“产学研创培育”实践共同体,促进多维协同创新

扩建2012年牵头全国157家知名校-企-院-所组建的重庆医药职业教育集团(国家首批示范职教集团)至194家,深化集团化办学,形成集团内产业链、信息链、生源链、师资链、成果转化链和就业链生态;牵头47家校-院-企-协会-出版社成立国家职业教育药学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委员会,实施资源、教师、教材、教法共建共培共享共改,形成“产学研创培育”实践共同体。2019年以来,不断完善协同工作机制。一是以共建产业学院建立协同共育机制:新增与世界排名第一、亚洲排名第一的企业等成立5个产业学院,实施以“双导师、双主体、双身份”为特色的新型现代学徒制,开展标准共制、学分互认、资源共享等灵活教学管理模式。二是以多功能平台搭建多元合作载体:通过引企驻校、共建共用方式,在校内升级或建设以GMP实训基地等为代表的国家级产教融合生产性实训基地,以药物制剂工程中心、毒性中药重点实验室等为代表的省级科创平台,以四川抗菌素研究所重庆分所等为代表的川渝共建创新平台。三是以合作项目推进高质量发展:通过牵头建成国家药学专业教学资源库,建成全国药物制剂生产1+X证书总站点,对口支援新疆农业职业技术院等8个院校,开展大型制药企业员工培训与产品技术服务等合作项目全面推进协同发展,实施“资源共建、师资共培、教法共改、人才共育、创新共赢、成果共享”联融发展,为医药产业输送高匹配人才。

二、实施六能五阶培育,推动高水平双向流动师资队伍建设

(一)外引内培

采取设置特聘岗位、协议工资制、双聘制等灵活引才制度引进高端人才;获批博士后工作站,签约博导、优质博士等进站开展合作研究;设置教师专职科研岗,制定校企双专业带头人制,建设名师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实施专业教师在共同体单位挂职锻炼、行业实践,促进学习交流与合作发展。

(二)党建引领

将支部建在教研室,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制,以集团内校企党支部联建形式,筑牢党建共同体,通过联合开展组织生活、药品安全科普、对接社区党建服务等活动,以党建提升师资队伍政治素养,促进校企(院)党务-业务联动发展。

(三)六能五阶培养

对接药学岗位能力需求设定教师六能(思政育人、教学、专业建设、双创指导、科研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发展目标,以培养时间和能力评估为导向实施“新秀-合格-骨干-领头-专家”五阶递进培养。通过开展教学比赛、思政育人、技术服务、专创指导、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等,强化六能提升。建立全量化评分标准,开展师资全员考核,形成“全方位能力培养、全量化差异考核、全对接成效转化”三全建设格局。

期间,建设“双带头人”工作室2个,建成市教委“样板党支部”和市卫生健康委“示范党支部”各1个;推进国内(境)外双线师资培训,开展针对性学习300余人次,提升教师专业与课程建设能力;选派王丽娟等3名教师分批至制药企业双千双师交流,进行全员行业实践,促进校企双向流动;与新东方英语培训机构、四川外语学院等建立长期合作,开展线下短期英语进修,组织线上中澳教师英语职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培训等,提升队伍双语教学能力;依托药品安全科普网络平台与微信公众号、重庆市药品安全科普基地,开展线上线下、虚实融合大型科普教育与科学文化交流活动近40场次,依托国家药回安全志愿服务项目奔赴到重庆市内外150多个学校、社区、乡镇(含重庆23个社区(乡镇)、6个贫困村镇)开展社会推广,服务受众达10万人次,获得省部级奖项2个;选派1名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多名专业教师开展中药种植加工等技术指导和培训100人日,培育农村中药种植加工能手30名,开展的特色中药产品系列专业服务,为当地创造经济效益达150万元,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社区治理等国家战略;承办了7期全国药物制剂“1+X”证书师资培训、6个药学类专业教师国培项目、10期重庆市基层骨干药师和卫生人员培训等,累计受众4万人次;与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共同开中爱国际药学“2+2”专本联合培养项目、与乌干达姆巴拉拉大学共建“药学专业鲁班工坊暨药学学院”等,全面提升师资教学、科研、服务与国际交流合作能力。 

获得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重庆市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与亚洲第一医药企业江苏恒瑞共建师资培训总站点1个;创建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校科研创新实验平台2个,市级课程思政创新团队1个,培养重庆市“双千双师”3名;新增27人次国家、省级行业指导委员会、协会专家;获全国志愿服务优秀师资1名,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1名;教师主持省部级以上教科研项目204项,授权专利249项(发明专利41项),发表中文核心以上论文309篇(SCI 161篇);省级教学能力比赛获奖1项;指导学生获得全国中药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得行指委中药技能大赛三等奖2项等;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国家级、省级比赛获奖近20项。

三、构建多维立体教材体系,赋能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

(一)构建多维立体教材体系

基于“职业道德养成、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获取、职业素养提升”四个层面,对接国家药学专业资源库、中国大学MOOC平台精品课程等,构建“书-岗-课-网”融通多维立体教材体系,打造环绕立体学习空间。

(二)开发五类特色教材

以药学专业资源库为核心,重构知识体系,开发新形态资源库配套一体化教材,实施个性化组合教学;紧跟真实岗位工作任务,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对接药物制剂生产1+X证书,开发1+X证书培训教材;引进国内外先进教材资源,打造融入国际化元素的特色教材。

(三)基于立体空间,实施“六步三段双融”智慧教学

即整体教学六步骤(建设MOOC、搭建专属SPOC课程、设定任务定向、进行翻转课堂、开展互动答疑、实施多元化考核、进行评价反馈)、课堂教学三段式(课前自学—课中内化—课后拓展)、过程教学双融合(线上与线下融合,虚拟仿真与实训操作融合),实现专业教学全覆盖,促进学校学习与岗位工作的“无缝”对接。建成国家级金课1门,省级金课12门,主编国家规划教材3部,国家优秀教材1部、主持编写资源库配套一体化教材26部、活页式教材2部、1+X证书培训教材6部;搭建2487门私播课。疫情期间,服务“停课不停学”国家号召,在全国范围内免费使用,辐射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港澳台),日点击量高达246325次,发挥了巨大作用。

四、拓宽技术技能服务范围,开展中小微企业创新指导

依托校内技术技能服务中心,聚焦本区域中小微医药企事业单位,通过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产品研发、工艺开发、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等方式,为20余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与指导,与齐鲁制药集团合作开展“头孢维星钠原料药及注射用头孢维星钠(冻干粉)的新兽药研究”,承担重庆大学、西南大学横向课题,承接重庆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重庆市中药材标准研究课题等,合同金额近900万。

附标志性成果

表1  2019-2021省部级以上标志性成果统计

图片1_副本.png

图片2_副本.png